
如果你浏览近几年来的文学文化短视频,那么,“ 梁永安”这三个字一定曾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在你的眼前。
深耕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梁永安教授,因爱情课“出圈”,他对爱情的解读,字字句句透露出对年轻人内心生活的关注与理解,俘虏了众多90后00后。
复旦大学文学教授梁永安
(相关资料图)
梁老师又要出新书了,而且这本 《梁永安: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的新作,正是爱情主题!
这一次,梁老师一共解读了10部经典小说,它们是《苔丝》《呼啸山庄》《面纱》《走出非洲》《革命之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日瓦戈医生》《霍乱时期的爱情》《雪国》和《包法利夫人》。
用这10部文学经典,来解答当代年轻人的爱情问题。
梁老师说:“爱情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使我们在纷乱的世界里找到自己,让生命水落石出”。
把年轻人从异化的时代带出来,重回精神世界,找回自由和爱。
梁老师的这本书将于近期上架!为了方便大家了解,青豆君将其中的重点解说整理了一篇文章,我们先睹为快!
梁永安/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点击上图,了解图书更多内容
01
从身体之爱到灵魂之爱
《苔丝》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这部作品通过苔丝与亚雷、苔丝与克莱尔的感情,对“身体之爱”与“灵魂之爱”做了深刻的剖析:
女主人公苔丝受贫穷懒惰的父母驱使,与浪荡轻浮的公子哥亚雷攀亲戚。
亚雷被苔丝的美貌所吸引,并趁机侵占了她的肉体。
在小说描述当中,亚雷看起来非常“迷恋”苔丝,不时出现在她身旁,柔情蜜语地对她说话,这样的感情算是爱情吗?
自然不算。
在解读亚雷对苔丝的感情时,梁老师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的说法。
亚里士多德曾说,植物有“ 营养的灵魂”,它们为了土地里的养分,要使劲因地制宜地生长。
竹子非常高,而它的根有时候比长出地面的部分还要长,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养料,这是植物的营养需求。
而人类更进一步,成为动物界中唯一拥有“ 理性的灵魂”的物种。人可以认识自然界,积累各种知识,思考万物的本源。
因而在动物的自然生命之外,又获得了精神生命,它令人类可以认识并享受到知识美、道德美、文化美、艺术美。
精神生命恰好是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
动物们都可以享受到身体之爱,唯独人类可以领会灵魂之爱,但是有的人止步于身体之爱,未能完成灵魂之爱的升华。
在《苔丝》中,亚雷喜欢的是苔丝姣好的面容和年轻的身体,而不是她的内心、精神和善良的品质,并且肆无忌惮地驱使自己的欲望,给苔丝造成了终身的灾难。
推荐阅读
02
挡在爱前面的欲望拉扯
在小说《苔丝》当中,“亚雷引诱苔丝”的描写是书中浓墨重彩的片段:
夜晚,当大家一起走路回家时,苔丝被几个粗野的女人合伙排挤,正当她深陷困境时,亚雷“适时”出现,骑马带走了她。
但是,这显然并非亚雷的善举,而是他布置好的陷阱,就在当夜,苔丝被亚雷侵占了身体。
在解读这场至关重要的情节时,梁老师关注的是 两个人欲望的拉扯,并借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欲望说”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罗素发表了其著名的演讲《如何理解欲望》,当中提到了人性中的四种欲望—— 占有的欲望、权力的欲望、竞争的欲望、虚荣的欲望。
英国哲学家罗素
小说中,此时的苔丝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之中呢?
面对那些粗鄙的村妇时,苔丝被貌似高贵的亚雷请上马背,这给了她 胜利者的自豪,占得竞争中的上风,在那些女人面前很风光,享受到了片刻虚荣的满足。
此时的她尚不明白,她这两种心理快感正好掉进了亚雷虎视眈眈的觊觎—— 占有的欲望中。
亚雷骑着马故意走远路,把她带进密林里,最后趁又累又乏的苔丝沉睡时,得到了她的身体。
一个单纯的姑娘,她的厄运就在这看似偶然的外部因素变化中,突然张开了大口,吞噬着她的躯体。
03
幼稚的爱与成熟的爱
在解读《呼啸山庄》时,梁老师从童年成长背景分别解读了男主角希斯克利夫和女主角凯瑟琳的性格。
在谈到希斯克利夫癫狂执拗的性格是受到什么影响时,他指出了一个关键人物——凯瑟琳的父亲,希斯克利夫的养父恩肖先生。
恩肖先生早年失去了一个孩子,当他在街头看到一个流浪儿时,决心把他带回家养育,并且以已故孩子的名字“希斯克利夫”为他命名。
由于肖恩不公道地溺爱这个孩子,他的亲生儿子辛德雷心里非常不平衡。当恩肖去世,辛德雷立即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
从养子到奴仆的身份变化,极大地刺激了希斯克利夫,让他生出了扭曲的恨意决心报复。
如何评价恩肖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呢?
梁老师引用了美国哲学家弗洛姆的说法。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将爱分成了两种类型: 幼稚的爱和成熟的爱。
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显然,恩肖先生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是为了填补自己失去孩子的痛苦,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这是一种幼稚的爱。
何止恩肖呢,在《呼啸山庄》当中,只为了自我满足的爱比比皆是,这让主人公们在爱的迷雾中兜兜转转。
那么,成熟的爱如何表现呢?且看弗洛姆的说法——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
推荐阅读
04
从婚姻中走出来,拥抱世界
在本书解读的一众“纠结”的爱情小说中,《走出非洲》有着截然不同的豪迈气质。
它讲述了一个富有的丹麦女人凯伦为了追求上流社会的婚姻,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丈夫,随他来到非洲肯尼亚。
在这片原始广袤的土地上,凯伦发现了更宽广的世界,由衷地爱上了这里的土地和自然。
这个故事并非完全虚构,很大一部分内容来自作者凯伦·布里克森的真实经历。
从走向婚姻,到走向世界,我们在凯伦身上看到了有别于过去传统定义的女性形象,她决断、勇敢,闯劲十足。
凯伦的个性不仅与她个人有关,也受益于她体内的维京人血统。
什么是维京人(古挪威语:víkingar)?在欧洲历史上,“维京人”是中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对北欧入侵者的称呼,主要是指来自挪威和丹麦的北欧人。
维京人也被称为北欧海盗。他们的踪迹,最早记录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他们擅长挥舞战斧,驾着帆船游荡在欧洲大陆、北极、北美洲,到处抢夺,甚至大量贩卖俘虏发财致富。
为了安稳住这些猖獗的维京人,到了11 世纪,法国国王想出一个无奈的办法,把法国西北部诺曼底附近的一块地方送给维京人,让他们定居下来,成立了一个叫作丹麦的新国家,不要再惹事,维京人才自此安顿下来。
知道了这样的历史,我们就不难理解丹麦人闯劲十足的性格。
尽管女性在这类崇尚野蛮和勇猛的文化中处于弱者,不显山露水,但是一旦她们失去了依靠,血液里面的维京人野性势必燃烧 ,她们绝地反击的劲头也十分强劲。
《走出非洲》中的凯伦正是爱情小说里全新的女性形象,她能在绝望的婚姻里走出,遇见新的爱情,也能从爱情里走出,拥抱宽广的天地。
05
物质过剩和对爱的理解匮乏
小说《革命之路》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男女主角的生活看起来衣食无忧,非常美满:
他们有稳定的工作,有带绿草坪的独栋房子,有一对可爱儿女,但是他们却一点也品尝不到幸福的滋味,以至于女主角爱泼一心想要摆脱现有的生活。
作者理查德·耶茨通过对这一对中产夫妻“手术刀”一般的精准描写,划开了美国繁荣时代下的冷酷真相——
物质过剩的消费社会中人普遍的精神空虚,年轻人对爱情和婚姻理解的匮乏。
梁老师讲到,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代替了欧洲列强的位置,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全国上下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商业高速发展,科技快速向前,各类电器、家居用品、时髦衣物涌入了美国人的家庭,中产阶级人数骤增,人人都沉醉在保守而稳定的生活当中。
我们可以在各类宣传海报上看到这一时期美国中产家庭的典型生活:
男主人在外工作,女主人在家育儿,全家生活在大城市郊区,有一栋体面的房子,一辆时髦的车子。
一家人衣食无忧,但是对精神生活毫无追求。
不仅如此,美国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公开提倡“保守主义”,宣扬要做主流社会生活方式的维护者,反对一切离开“正确轨道”的异端。
在这样“维稳”的社会背景下, 爱情这种带着激情与毁灭性因素的精神活动,自然也被压抑在看似美满的生活背后。
但也有不少先觉者,发现了这一时代潜在的精神虚无,比如塞林格最著名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部作品用一个青春期孩子的眼光,戏谑嘲弄着美国社会,用他愤怒的脏话,刺穿了美国中产文化的虚伪之处。
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浪潮,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嬉皮士运动等颠覆了原有的生活秩序,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从固定的生活里走出来,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追求更多样的爱情。
06
巴黎:一座“欲望之城”
本书所解读的小说中,并没有一个故事背景设定在法国首都巴黎,但是巴黎却在两部小说中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 一部是《包法利夫人》,一部是《革命之路》。
在《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包法利对平淡庸俗的法国外省乡村生活感到厌倦,一心期待着有位浪漫的情人能带自己去首都巴黎生活,乃至有了小说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她想死,又想去巴黎”。
在《革命之路》里,爱波·惠特厌倦了美国中产阶级庸俗无聊的生活,一心希望全家人一同前往大洋彼岸的巴黎定居。
在这类“巴黎想象”中,美丽的巴黎代表着充满艺术、激情和浪漫的生活,与按部就班、暗淡无光的日常生活截然不同。
那么,为什么是巴黎呢?为什么在文艺作品中,巴黎成了大家的欲望之城呢?
梁老师讲到,1789-1794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概念便深入到每一位巴黎人的心中。
在巴黎,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曾举办,让全世界见识了新的科技、产品和生活方式。
在巴黎,女性第一次大规模走出家庭藩篱,获得了充足的社会发展空间,在物质生产、文化创造、生活消费领域释放了巨大能量。
出现了以乔治·桑为代表的,反叛传统生活方式的女作家。
在巴黎,“时尚之都”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这座城市的时尚可不仅是每季度批量制造时髦的衣服。
更重要的是, 巴黎女性率先摆脱了洛可可时代的紧身衣,抛弃了繁琐压抑的厚重裙子,而以轻便、更自由的衣服解放人的身体。
如此一座城,怎么能不让人心生向往?
但是需要意识到,爱玛仅仅把巴黎当成一座消费性的城市,接二连三地用丈夫的钱购买来自那里的时髦衣物,却无法真正理解巴黎的“生产性”——
无数艺术家、建筑师、作家们挥洒自己的创意和激情,为巴黎创作了传世的作品,并让这些作品成为巴黎文明的一部分。
同样的,爱波也只是把巴黎当作一个逃离现实生活的“远方”,想借此脱离不幸福的婚姻生活。
这两种“巴黎想象”实际上都与 巴黎精神相去甚远。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
直播预告
2月24-26日,北京图书订货会,青豆书坊视频号为你安排了连续3天的线上直播,好书好价,等你来抢哦!!
其中 2月26日,是展会破价福利最后一场!青豆精品好书 ,最新定制周边福利直接送哦!
点击下面的预约按钮,开播前将收到提醒: